未來幾年,成功與失敗的週期將大大地縮短
未來幾年,成功與失敗的週期將大大地縮短
前陣子在 Circle 粉絲團看到一張分享的圖片,文字敘述是「不要被那些偉人名人傳記還有創業心得給騙了,那是他們願意展現給你看的濃縮人生。就像是濃縮果汁一樣的不自然不健康,而且可能還含有會讓你XX長不大的塑化劑。」看完後除了低頭檢查我是不是真的沒長大外,也在思考:這些在台面上看起來很成功的創業家還能持續多久?我的結論是,未來幾年成功與失敗的週期將會大幅縮短。所以你將會看到昨日的風雲人物在今天快速走向衰敗,也會看幾個窩在咖啡廳的小伙子,沒多久就是街頭巷尾皆知的明日之星。
每個人定義失敗與成功的方式都不同,所以這篇以最膚淺的方式去定義:一家公司的市值。同樣的,也沒任何人能夠去預測一家公司會成功還是失敗,所以以下探討的是一種預測的現象。網路圈變化很快,未來幾年的變化沒有人可以知道。Quora的CEO 在被詢問到公司未來幾年的方向策略上這麼回答着:It’s hard to plan ahead too far on the internet because things change so quickly. 變化的速度很快,只要你的產品服務夠好有搭上潮流,就很有機會衝出重圍。 Instagram 就在短短 2.5 個月就達到100萬次的下載量,更在不久前以 10億美金的天價被 Facebook 收購。以很短時間成功的產品很多,Dropbox 只花了7個月就有100萬個使用者,Foursquare 花了13個月,不少知名的服務都在launch 不久後獲得 user、VC的青睞。
當然,失敗的例子就不多提了,不管是什麼網路服務 EC、Web、App 有很多你聽都沒聽過的,他們團隊也非常努力非常認真,只是犯了幾個錯誤,也少那麼點運道。若真的要舉例,HTC 能讓人有深刻體會,不久前的股王今天的股價已經跌到只剩300元。
成功與失敗的週期將會大幅縮短,而之間的界線也將越來越模糊,原因有幾點:
A) Internet 讓產品無國界,Social network 讓資訊快速流通。我們很可以很容易獲得好產品、好服務的資訊,並且使用它。譬如前陣子的 Pinterest 浪潮、Draw something 的流行,都可以證明只要你東西夠好,就很有機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獲得好成績。另外,資訊的快速流通也讓一些看似很成功的創業家也容易被看破手腳。像是創業部落格文章前後矛盾,說詞不一; 又或者好事不出門,一犯了錯馬上壞事傳千里,透過社群被快速轉貼。
B) 有許多新創服務產品是大量運用第三方支援串接。Facebook connect 、Twitter log in ,透過Facebook 邀請朋友等等,雖然能夠減少不少時間與資源獲取 User base,但這等若喉嚨隨時都有可能被捏住。當然,廣義一點來講,App 要經過蘋果審核,再不然就是你app的功能在下一版的 iOS 蘋果直接幫你附上,這也算是透過第三方支援。
C) 轉彎的速度。當然不是說吳副總統的特殊技能,而是任何公司在策略的執行以及快速的應變能力。創新的兩難作者提到,被認為卓越的企業會在新市場挫敗的主要原因是忽略的「突破創新原則」。它們往往大到難以轉彎,組織內部對於創新市場的應變能力不夠敏銳,以至於等到新創公司發展到某一個規模時還發現威脅。
成功與失敗的週期越來越短,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臺灣的網路業不再只是跟自己人競爭,需要更多對自己產品高度要求,能做到61分絕對不會只做到60分,將產品想法越想越清楚且付諸執行的新創團隊。這樣一來,即便失敗,相信也離成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