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生適合創業嗎? @NCKU

台灣大學生適合創業嗎? @NCKU

Dreamers’ Day 開到台南去了,由我就讀成大的好朋友 Gary Lai 主辦。很榮幸的,我被邀請到現場分享這一年創業路上的一些心得、想法。以下是當天內容節錄。

台灣的大學生適合網路創業嗎?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自己好多次,想了想,若要認真探究,我的回答會是:不適合。理由有三點,第一是台灣教育體制下的大學生; 第二是台灣社會風氣與環境; 最後一個是台灣的產業現況。

  1. 台灣教育體制下的大學生,在經過國高中六年、大學四年的教育,大部份的人都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育上也多以責備代替讚美,所以比起西方我們的自信稍嫌不足。

  2. 關於台灣社會風氣與環境這點我在台北永遠不會成為矽谷,除非..這篇文章提過。“台灣繼承中華文化的淵源流長,保守、謙讓、維持社會秩序,這些傳統美德早已深植在這土地上。但偏偏這些正與創新、創業核心價值抵觸,後者需要的是破壞現有秩序、衝撞思考框架、以及勇敢嘗試,所以捫心自問,這社會對於一個創業失敗者的心態多的是偏見、嘲笑、不信任、酸他的機會比較多,還是打從心底佩服他的勇氣?”

  3. 台灣產業現況。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在一次談話中說:「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談創新」。這話一語道出在台灣,舞台和資源仍是被戰後嬰兒潮一代佔據,相反的在對岸台面上的企業家多才40歲出頭。大學生一畢業,沒人脈、沒經驗、沒資源就去創業,很可能的情況會一鼻子灰。

但現在台灣的情況很特別,按照社會規則走,永遠別想出頭。台灣現在需要更多俱有創業家精神的年輕人,敢於創新,敢於做夢,能夠去實踐自己的想法,更有自己的價值觀、也有獨立思考能力。過去台灣沒有天然資源,窮得只剩下人才; 但是這幾年,台灣只剩人力銀行,沒有人才銀行。大學生創業絕大多數都會失敗,因為不管從內在的自我能力到外部的社會環境,都對大學生不甚友善。儘管創業不是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但這件事能夠產生很多小小的能量,累積起來就能夠掀起一股浪潮的,才有帶動台灣產業升級。也希望有機會就去嘗試,因為年輕就是我們的本錢。

當天,也向近50位參加的南部朋友分享我這一年來的心得,總括是三句話,分別是關於能力、思考以及態度,在這邊也分享給各位。

1. 程式是骨幹,設計是外表,企劃是靈魂

這是我在 Gabble 學到最多的一點。一個好的產品,不是只有把程式寫出來後就沒事了,包含事前的企劃,事後的不斷修正,將產品的核心價值傳達給使用者。將骨幹、外觀、靈魂合為一體才能算是一個產品。一個人不可能完成所有事情,所以我們都需「團隊」。

2. Start Local, Think Global

台灣市場很小,產品、服務只做台灣的話很難做大。視野、眼界大一點,多看一些國際消息、國外知識。不過也別忘了,我們是生活在台灣,在地做起,全球思維。

3. Persistent will walk you the long way, but passion will fly you high

堅持是你的雙腳,它可以帶你走很長遠的路。但是熱情是你的翅膀,他會帶你飛的又高又遠。 passion 的字源是 patior 意思是受苦 to suffer 有熱情方能受苦; 能受苦才能稱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