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
放期末考、期末報告一旁,今晚碰巧點入一個blog 就流連到現在了… 這blog 裡頭有一系列討論到關於「大學」的角色與功用以及作為學生對「大學」的認知與態度。看完後有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大學之道(一)、大學之道(二)、大學之道(三)、大學之道(四)、大學之道(五)、大學之道(六)、大學之道(七)以及讀書有用論。如果你剛上大學,那麼我建議你看一下,你會對你未來這四年的生活有些期許有些想像。如果你將要離開大學,去工作或者就讀研究所,那麼我還是建議你看一下,你會對過去四年經歷的有個輪廓,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缺少什麼。以下是我的心得:
作者用哈佛大學的 Louis Menand 提出三種大學教育理論貫穿一系列文章。第一,大學是菁英教育,高等教育資源有限,必須集中資源培養最優秀的一群人回饋社會。第二,大學是全人教育(Liberal Education),大學授與數理、文史、哲學、科學、藝術在內的廣泛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應付複雜多變的社會。第三,大學是職業訓練場所,就讀大學就是為了獲得份工作生活。這三種不管美國、歐洲、亞州都有代表的大學,原作者文章內都有詳述其歷史,在此不贅述。
我在想的是,台灣的高等教育需要的是哪一種大學?菁英教育嗎?不,台灣人要的是齊頭式的平等; 全人教育嗎?以台灣人這種短視近利的價值觀,全人教育看不到用處,念理組就好了。看來看去,還是職業教育所最適合台灣的大學。問題來了,如果這真的台灣高等教育的政策,那基本上是拿未來二、三十年甚至更遠的將來在賭。這世界瞬息萬變,明天的問題,答案絕對不會來自昨天,我們有誰能夠精準的預測未來趨勢?如果這幾個很有用的學門被時代淘汰呢,這個賭注太大了,而且後果必須整個國家承擔。
小弟我念的是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念了三年多還是不知道我在學什麼,如果按照上述脈絡下來,在台灣大學,如果不是念「醫師」、「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的都應該被淘汰。因為你無法銜接工作上需要的技能,無法為公司帶來價值,無法展現出專業。台大裡面20幾個系也都沒用,畢業即失業。但事實是如此嗎?好像也不是,每個系所存在都有其目的與歷史因素,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成立的。出問題的不是系所,是整個教育結構、社會氛圍,如果我們從小的教育就充滿代工思維,你要如何讓一個18、19歲的學生在大學四年馬上學會找到生活價值、學習意義?
我認為高等教育不止要包括傳授知識,更要包含讓學生試圖去找到自己是誰。身為一個大學生,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找到你是誰,找到自信,讓你可以逐漸忽略其他盲從人們追逐的事物。作者在文章最後提到一間他認為未來大學教育的範本 Olin College ,它是一間結合職業訓練場所與全人教育的大學,它的特色是混合第二、第三種理論,目的在培養學生具備在實際生活中謀生,但又俱有全人教育的彈性。
念到現在也快畢業了,從宏觀的人生裡,我認為念大學是達成一項成就,在這個成就中,我們可能會學到未來一生仰賴的技能; 可能會找到一生的伴侶; 可能在某個心碎的夜晚體會人性; 也可能大學是你人生中極力擺脫的夢靨。不管怎樣,如果你還在念書,社會結構、教育制度不是我們能輕易改變,別想太多,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我自己就是這麼走來,雖然不知道前面是斷崖還是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