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 - 我對台大新任校長的想像

大學之道 - 我對台大新任校長的想像

上星期受到學生會邀請撰寫一篇「我心目中理想的台大校長」。一開始我以沒有想法且較少參與學生活動為由婉拒,但是直屬學妹的盛情難卻,只好野人獻曝了。

美國知名學者 Louis Menand 曾經提出三種理論將高等教育分類 : 第一,大學是菁英教育,高等教育資源有限,必須集中資源培養最優秀的一群人回饋社會。第二,大學是全人教育(Liberal Education),大學授與數理、文史、哲學、科學、藝術在內的廣泛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應付複雜多變的社會。第三,大學是職業訓練場所,就讀大學就是為了獲得份工作生活。我們的學校是屬於哪個分類呢?從每年獲得的資源來看,應該是第一種; 從課程的多元、各系必修學分越來越少的情況來看,又好像是第二種; 從社會的價值觀、父母及對自我的期許而言,台大畢業生理應畢業就有好工作,我們似乎是屬於第三種。也許對每位同學、教授甚至社會上關注台大發展的人來說台大都在不同分類,但是我對新任校長的第一個想像即是,他非常清楚台大走在哪條路上。

我對新任校長的第二個想像是擁有廣闊的心胸。台灣大學是台灣擁有最多、最完整科系的綜合型大學,每個系所的存在都有意義,不應偏廢。不只系所,學生也是如此,台大的同學是我見過最具有想像力也是最有實踐力的一群,當有創新的念頭冒出腦中,就敢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創造出不一樣的可能。這些特性需要有一個名為「學生」保護傘才可能發生,而撐這把傘的正是校長。不管新任校長出身於哪個科系,都希望能有廣闊心胸,去尊重各個領域的專業,去包容每個學生的異同。

台大校長這位置雖不是位高權重,但卻擁有更多的責任。對新任校長的最後一個想像是具有使命感,把校長這職務當作一份榮耀、一種使命,而不是視為官來做。有使命感的校長會仔細想清楚台大未來的方向,認真思考未來台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有使命感的校長會有更大的格局去欣賞包容台大的多元、創新。第三個想像很難,但我相信,使命是給願意承擔的人。

也許最後遴選的結果新任校長與我的想像都不符合,但還是保持一點樂觀,期望新任的校長能夠帶領台大往更好的地方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