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真的是夢想的搖籃嗎?(下)

矽谷真的是夢想的搖籃嗎?(下)

一年多前曾經寫過<台北永遠不會成為是矽谷,除非…>這篇文章,當時有不少人轉貼分享,我還以此得意,可是不久後回顧,只有感到慚愧不安。我一輩子沒到過矽谷,對於矽谷的了解都是從別人轉述中想像出來的,我憑什麼武斷的說台北永遠不會成為矽谷?幾個月前 104+夢想搖籃舉辦了一個比賽,贏的 104人力銀行贊助你前往矽谷參訪13天。敝團隊以些微差距拿下優勝,帶著 elbum 這個產品飛往舊金山。(上篇行程介紹請點此,敝公司另外一位夥伴也在 blog 分享他的心得)

回來後不少人問我心得,總結來說有三個,分別是那裡人與人相處的模式、對工作的態度以及結束後自我的期許。

Network, Network and Network.

參訪 500Startups 認識一個同樣做 Sport 相關的的 Chris. 在我 pitch 結束後他來找我聊天,彼此給一些 Business 上的建議。聊天的時候我看到他 Mac 頁面停留在 Angel List 上,就很好奇問他如何善用 Angel List,沒想到他回了一長篇的email 講了很多 Tips,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結尾的一句話貫穿全文: “Just remember it is a game of social psychology. You need to hack the game.” 創業到現在我常常埋頭在做產品,忘了說到底這還是一個 Business,最大的差別就是後者必須要有很多面向的 Networks (人際網絡,原先翻成人脈就感覺很功利)。像是跟投資人的 network,找到 distribution channel 的 network,尋找合作夥伴的 network,找人才的 network。這並不是說產品不重要,而是產品是最基本的部分。不管你的 business 在哪個領域,你都必須明白他的遊戲怎麼玩。「凡遊戲必有規則,但規則未必明說,明說的又未必當真」,所以要馬你憑一己之力顛覆原本的規則,不然就是參與其中。怎麼做? Network.

在矽谷很多場合和別人 social 時,最後他們都會問說有 Linkedin 嗎?加一下。儘管是在工作新認識的朋友,在台灣大多還是用 Facebook 作為建立人際網絡的平台,在這邊完全不同。有一晚在念史丹佛的台大同學來飯店敘舊,雖然早就是 Facebook 好友了,但他和一起來的朋友仍然問我加一下 Linkedin。後來,參訪 Linkedin,同樣來自台灣的資深設計師 Albert 用很簡單的概念說明 Linkedin 整個模式建立在兩件事:1. 履歷線上化 2.把現實生活的 network、connection 搬到網路平台。為什麼會 work? 因為美國就是個非常注重社交的的社會。他們敢要、敢問、敢積極建立關係,再透過”關係”去 leverage 達成雙贏的局面。

Work hard or smart?

為了打發 13小時的飛行時間, 在飛機上用 Kindle Paperwhite 閱讀 37signals 出的 Rework (中文譯作工作大解放)一書。我時常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或是經濟體系可以讓西方社會有這麼高的人均產值?是我們工作不努力嗎,還是我們真的就是不夠聰明?不對呀,在美國所謂的 IC 產業的就是 Indian & China industry. 但在 Rework 裡面講的好像一周只要工作 35 小時就能夠發揮很大的產值。這次終於有機會到現場一探究竟了解真相(雖然 37Signals HQ 在芝加哥.. )。

幾家新創公司,如 Inside Social, Loopd, Skilljar 在拜訪的時候可以感覺出他們是非常認真在工作,位置上都有坐著人正目不轉睛的 coding 或回 email。畢竟新創公司還沒找到可以穩定獲利的模式,得不停的嘗試。而有穩定獲利且團隊人數較多的公司情況則不同,像去 One Kings Lane 時大約是下午五點多,五十幾人的辦公室大約只剩下不到十個人。Google, Twitter, Linkedin 等大公司由於接觸不多,不敢妄下評論。

不過有一點很有趣,SVT Angels 的會長 Jessie 陳勁初在向我們勉勵的時候說了,「矽谷的 Business Model 只有一個,那就是 work like a crazy.」; 我史丹佛的朋友也說他們學校每個人都聰明又 work hard.

你如果問我當然是選擇 work smart,就像 Treehouse 一周只上四天班卻創造120%的營收。建立一個體系,讓身處其中的人能夠用 60%的力氣就能創造100%的價值,就像今天NBA 總冠軍馬刺隊那樣(建立一個體系,而不只是一個團隊)。所以,建立這個體系的人要work hard 又 work smart,才能讓體系的其他人 work smart.

English is important.

不管有沒有要到美國闖蕩,英文的重要性絕對超乎你的想像。你有沒有信心在30秒鐘 pitch 你的 idea?不只是講出來而已喔,要讓人聽得懂然後有興趣。你有沒有把握別人用英文問你問題時,你聽得懂而且回答得出來?更別說如果你是在做一個 Business,得要不停的說服人,不停地溝通,不停的建立 network。這需要的英文能力就不是能夠點點餐問問路的等級了,尤其不是 native 的speaker 更需要下苦功練習。

在 Plug and Play pitch 時受到一個不小的打擊,收到的很多 feedbacks 中有一項是這麼講:accent - hard to understand. 明明我根本聽不懂前面那個印度腔的英文,結果他們卻覺得沒問題。後來問人才知道因為矽谷印度人太多了,那裡的人聽不懂也得聽懂印度腔英文.. 所以回來後下定決心開始練習英文,尤其是說和寫這兩項最弱的部分,我目前是用 Voicetube ,如果有其他建議的學習方式,請分享給我吧。

如果有機會去矽谷發展你去不去?去,就像伊斯蘭教徒一輩子一定要去麥加朝聖那樣。